6月22日,民航局飞标司下发《关于加强体验飞行安全运行管理的通知》(局发明电[2021]1386号,简称《通知》,内容见前文:),《通知》受到业界普遍关注,成为热议焦点。据通航圈了解,近日,业界数十家整机制造、通航运营和航材销售企业代表经讨论研究后提出了一份暂缓实施该通知的建议意见(简称“《建议》”)并正在向相关部门积极反馈。 根据某通航公司公众号今日发布的内容,《建议》认为,飞标司《关于加强体验飞行安全运行管理的通知》会直接对航空运动、低空飞行娱乐产业,轻型运动航空器设计、研发、制造业,以及众多运营企业产生深远影响。《建议》认为,如局方发现现行规章需要修正,一是应广泛征求意见,二是进行区域内小范围的试点或实验再推广,三是要给所涉及的产业、企业一个缓冲时间;总之,建议6月22日下发的《通知》应暂缓实施。 《建议》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培育扶持,而不能打压或遏制。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促进通用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8号)将通用航空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发展并大力支持,让通航人感到迎来了春天。毋容置疑,近几年来中国民用航空局大力推动,出台了不少“放、管、服”的政策,通航产业发展正猛。可《通知》以“安全”为由,限制轻型运动飞机的应用,不允许开展体验飞行活动,打压、遏制了通航产业的发展势头。体验飞行是轻型运动飞机最核心应用和盈利方式之一。长三角、珠三角一些通航公司,体验飞行约占公司收入的50~80%,是维系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不准体验飞行,上百家运行或拟运行轻型运动飞机的企业,盈利能力将大打折扣,这一市场原本就并非利润丰厚,将直接导致众多企业亏损、甚至被迫退出。而产业链上游,数十家轻型运动飞机研发和制造企业,也将面临严重冲击:缺乏客户和市场、大批运营商退出将导致通航制造企业数千万、甚至数亿的投资成为沉没成本,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能借助他们发展航空产业的地方政府也将面临釜底抽薪、骑虎难下的困境。 也 许有人认为,运动飞机不能体验,还可依靠培训运动执照维持生计。 但这是个伪命题。
试想,当下学运动执照、学运动教员等级的,有多大比重不是为了就业而只是个人娱乐? !
学员毕业后没有就业的出口,没有盈利通道,这种没有前景的事业还会有人干么? 运动飞机没有商业化运营的出口,制造出来的飞机有谁要?制造企业倒闭了,设计、研发的积极性也就没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并非危言耸听。举个实例,今年春节前飞标司发通知:水陆两栖运动飞机暂不准水上起降的体验飞行,有想学者立马不学了,因为花钱学出来也没什么用,制造企业卖不出飞机,近期正在清算转让。这个文件只因涉及的实体单位数量不多,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注意;其实它这与622《通知》一脉相承,只是《通知》触发众怒,彻底引爆了通航圈,才引起上百家通航企业的讨论和激烈反对。 国家将通航产业定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制定或发布政策,应站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纵观世界通航业的发展,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又何其之大?!建国70多年、建党100年,航空人的航空梦、强国梦无不梦萦心头。无论从通航机场、注册航空器、飞行员、飞行小时的数量,还是通航GDP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我国与美国相比差之甚远,还不及其一个零头!通航是航空的基础,通航强才能航空强,航空强才能国强!通航发展可以带动消费升级、经济发展,专家预计中国未来会有万亿的市场规模;通航普及可迅速扩大飞行员队伍,军民融合,战时可升空作战卫国卫家;研发可促进或带动基础科技的发展,如卡脖子的航空发动机、航材、航电等都可能从通航领域突破,于国于民都必须发展。通航需要扶持开放,而不是禁锢遏制! 《建议》认为,要坚持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坚持民航局“十四五”工作思路。国家鼓励和支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国办发(2016)38号文明确提出了五项任务,第一项就是培育市场,促进通用航空与旅游、体育以及互联网、创意经济的融合发展,引领新兴大众消费。民航局党组提出的“十四五”时期民航总体工作思路:践行一个理念、推动两翼齐飞、坚守三条底线、构建完善三个体系、开拓四个新局面。民航局明确表示,推动公共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两翼齐飞”,是我国民航发展的基本原则,必须始终牢牢坚持,不能动摇()。根据《建议》,体验飞行危险系数小于训练飞行——我国多年体验飞行的事故率极低,甚至几乎为零,远低于训练飞行,也远低于正常类航空器的空中游览。以民航局网站公布的2018-2020年45起通航事故为例,只有一起为运动飞机体验飞行事故,
且经调查是人的因素,与航空器类型无关,与飞行体验项目无关。 国家鼓励和支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国办发(2016)38号文明确提出了五项任务,第一项就是培育市场,促进通用航空与旅游、体育以及互联网、创意经济的融合发展,引领新兴大众消费。2015年5月12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会议上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总的要求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协同推进,即‘放、管、服’三管齐下”。此后,民航局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大家都看在眼里。民航局的通航“放管服”工作简报就是这些成绩的记录。冯正霖局长在通用航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讲,要大力“放权”、改进“管理”、用心“服务”,深化改革,为通航发展注入新动力;要破除制度性障碍,坚持改革创新。具体而言,政策法规调整,要由套用限制向分类施策转变;监管制度转换,要由全覆盖式向精准式转变。这样,才能切合实际的制定政策,促进通航高质量发展。在这种理念之下,过去几年,我国通航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而《通知》则让业界、社会公众对民航局的政策连续性产生了怀疑。 但《通知》与其相悖,不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片面强调对体验飞行活动的安全管理,提升飞行安全标准,严重影响飞机运营、研发制造企业的经营,打击了行业发展和信心。诚然,安全重于泰山;但《通知》却罔顾事实,想当然认为:体验飞行危险系数大于训练飞行。其实,恰恰相反,体验飞行——起飞、着陆是不会让客人体验的,驾驶杆掌握在机长手里;而训练飞行,教员不放手,学员学不会,而起飞和着陆是最容易发生事故或意外的。实践也表明,这么多年体验飞行的事故率极低,甚至几乎为零,远低于训练飞行,也远低于正常类航空器的空中游览。以民航局网站公布的2018-2020年45起通航事故为例,只有一起为运动飞机体验飞行事故,且经调查是人的因素,与航空器类型无关,与飞行体验项目无关。 《建议》认为,要坚持群众路线,让广大人民群众近距离接触到飞机,感受航空产业发展和体验航空文化,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这才是我们的航空产业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坚实基础。体验飞行价格相对较低,《通知》加大了航空器(不仅对轻型运动类飞机,对持有23部适航证的飞机同样将产生相当大的冲击)、飞行员等要求,导致体验飞行成本上升,从市场规律来说,成本最终将转嫁给消费者,终将导致消费者体验费用涨,加大消费者的市场门槛,让广大青少年无法亲身体验飞行梦想。 让广大人民群众近距离接触到飞机,感受航空产业的发展,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这才是我们的航空产业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坚实基础。不去发展低成本的运动类航空器,反其道而行之,通过提高运行标准,提升成本,.....群众对航空敬而远之,这不是群众路线。体验飞行的一二百元的费用上涨为四五百,甚至更高,会让多少对航空充满期许的青少年,无法亲身体验,远离梦想。在美国小鹰计划如火如荼开展的时候,民航局出台622《通知》。只许湾流、达索飞,不许飞行爱好者飞、不许运动飞机飞,这会产生多少误解? 《通知》的下发,不仅对轻型运动类飞机,对持有23部适航证的飞机同样将产生相当大的冲击。比如,国内有大量使用4/5座飞机开展航校业务的通航公司,它们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141航校由2015年的14家增加到2020年的41家,竞争压力增加了数倍;他们也很希在其它市场获得一些增量,比如体验飞行、空中游览等。这个文件直接将4座甚至更多座椅的飞机,限定为同时为一个乘客提供服务,盈利能力骤减为原先的1/3甚至更多。运营单位盈利能力削弱,成本刚性的提高了不少。
《通知》对飞行员资质要求持有教员等级,总经历时间不少于500小时,本机型时间不少于100小时。
要执飞体验飞行,取得运动飞机教员执照165小时,按照一小时2000元成本计算,一本上岗证成本约需33万元; 如增加500小时经历,则最少超过100万元;
如使用正常类4座飞机,成本还要加倍,这不仅直接提高了飞行体验成本,也对通航的人才结构产生了过度培养的要求。 从市场规律来说,成本最终将转嫁给消费者。
中国目前有约10亿人没坐过飞机,未曾享有过航空科技带来的福祉,...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想低成本的坐下飞机,体验一下....... 《建议》认为,根据,“体验飞行”是指在航空器中实施的飞行活动,但不以观光旅游为目的,而是以熟悉、体验航空活动,特别是驾驶舱感受为目的,是弘扬航空文化、普及航空知识的常见活动形式。这个定义较准确地反映了体验飞行的本质。对通航公司而言,除了日常接待临时起意的访客进行体验飞行,更可以有组织地开展中小学生夏(冬)令营的体验飞行;此外,想学飞行的客户通常是在体验完后才做出学与不学决定。这项活动在国内已合法合规开展6、7年了,很成熟了,在这之前及同期,还有体育总局所管理的航空运动器材的体验飞行,比如:双人跳伞、双人滑翔伞、双人动力伞、双人动力三角翼等等。上述种种体验飞行活动,安全记录、社会效益都是很明显不过的事实。 消费者在用脚投票: 这么多年的运营考验,如果有显著的不可接受的不安全特性,还会有这么多消费者参与么? 综上,《建议》认为,《通知》会直接对航空运动、低空飞行娱乐产业,轻型运动航空器设计、研发、制造业,以及众多运营企业产生深远影响。未经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即发文,显得过于草率。退一步讲,如局方发现现行规章需要修正,一是应广泛征求意见;二是进行区域内小范围的试点或实验,再推广;三是要给所涉及的产业、企业一个缓冲时间。最后,《建议》认为6月22日下发的《通知》应暂缓实施。 |